今天知秀網(wǎng)小編就給大家?guī)碲w武靈王登基為什么要增設新職?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趙肅侯薨,子武靈王立;置博聞師三人,左、右司過三人,先問先君貴臣肥義,加其秩。
【譯文】
趙國趙肅侯去世,其子即位為趙武靈王;設置“博聞師”的官職三人,又設左、右司過的官職三人。即位后先問候先王的貴臣肥義,增加了他的俸祿。
材料中的趙武靈王就是之后開啟趙國“胡服騎射”改革的那位雄主。他的父親趙肅侯在為的時候,連續(xù)對外用兵,主導合縱打擊魏國,成為當時的新霸主。所以在趙肅侯死后沒多久,魏、楚 、秦、燕、齊五國聯(lián)合出兵,以參加趙肅侯葬禮為名,伺機圖謀趙國。但是最后無功而返。究其原因,不排除這位才登基的16歲的趙武靈王把這件事處理的很好,讓五國沒有找到機會。
但是趙武靈王的路還很長。而從后人的眼光來看,歷朝歷代,但凡是雄才偉略的君主,他手下都離不開一群頂尖人才的輔佐。而一旦君主死后,新繼任的君主,面對這些有能力、有聲望的老臣,往往都很難壓服,勢必有一段時間是主弱臣強?,F(xiàn)在才登基的趙武靈王就面對著這樣一個局面。
此時按照材料,趙武靈王做了兩件事,第一件事“置博聞師三人,左、右司過三人。”趙國朝堂一個蘿卜一個坑,想要提拔安插一個人,那么就要動另外一個人。在趙武靈王才登基,對各方勢力不甚了解,貿然動人非常不好。所以,既然現(xiàn)有的位置動不了,那幾新設幾個位置。
為什么要設置這三個職位?這背后有什么含義?
1.誘餌試探
多出來的位置,算趙武靈王的近臣,基本上天天都能和趙武靈王接觸。將來一旦朝中有位子出缺,大概率趙武靈王會優(yōu)先選用身邊的人。
領導身邊這個位置向來都是非常讓人眼熱,權力或許不大,但是貼近領導,能夠借領導的勢和權來為自己謀利。而在古代,類似的位置就太子、皇帝身邊,只要卡上了這個位置,將來只要不出大問題,必然是大富大貴。
而這幾個位置的出現(xiàn),等于憑空多出了一塊蛋糕,愿意上來分一口的,其實某種意義上算是在向趙武靈王表忠心、表態(tài)度。看上去這些職位可能權不重、位又輕、但是影響未來朝政格局。而蛋糕就這么大,想吃的人多,自然要有一番爭奪和利益交換。
趙武靈王通過這這些位置的分配的過程,可以觀察朝堂內部的情況。
2.權力切入
權力的體現(xiàn)大多數(shù)時候就是你說話有人聽,你讓辦事有人干。如果沒有人愿意聽你的、愿意按照你的意思來辦,那么這就叫你沒有權利。
趙武靈王面對這一干老臣能不能叫的動?叫的動會不會敷衍了事陰奉陽違?趙武靈王不知道,也不確定。既然如此,那么就利用新職位的設立,安插相關人上去為自己辦事。
這就像漢武帝時期分的內外朝,外朝用的不順心,那就設立內朝,讓內朝按照自己的意思來辦事。這也像明朝,文官集團勢力龐大,皇帝想辦點事比較難,那就重用宦官、提拔宦官,讓宦官為自己辦事。
新職位的設立,其實就是讓自己的權力出手能夠向下延伸。而向下延伸的過程中必然會遭到相應的抵制。這個時候作為上級、領導、君主就能用超然的地位來做裁判,符合自己利益的就保護,不符合的就清除。而執(zhí)行人不過是臣子,就算他輸了,處置臣子就行了。
但是如果上級、領導、君主自己去和臣子爭,爭贏了沒意思不好看,輸了更丟人。
3.消息打探
從三個職位上來看,博聞師、左右司過,前者類似老師、秘書、智囊的角色,而后者類似諫官的角色。他們的設置能夠為趙武靈王提供很多信息,兼有耳目的功能。
對肥義的態(tài)度又表明了什么?
肥義此人,是趙肅侯的貴臣。什么叫做貴臣?在《 韓非子》中提到“ 貴臣者,爵尊而官大也;重臣者,言聽而力多者也。”意思就是,有功勞爵位高、職位高,簡單來說就是位高權重影響大。對于趙武靈王而言,場面就是自己威信沒立,而又有貴臣在朝,主弱臣強。
這個時候趙武靈王就表示對肥義的尊重。趙武靈王的考慮有這幾點。
第一,表示尊重,穩(wěn)住肥義。給肥義高貴的待遇,讓他對趙武靈王親近,同時頂在前面對抗其他的大臣,為自己分攤風險和壓力。
第二,不過早表態(tài)。凡是先問肥義的看法,讓肥義提出建議去執(zhí)行,執(zhí)行的好,趙武靈王和肥義都好,執(zhí)行的不好那就是肥義的問題了。肥義相當于一道防火墻,避免決策錯誤影響到自己。
第三,多聽多學。或許趙武靈王有自己的看法,但是畢竟年輕,所以少說話、多聽多看就是學習的最好辦法。有肥義這個貴臣在,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參考。
【啟發(fā)】
齊宣王登基,采用了把田忌召回的方式來平衡朝政,確保自己的權力穩(wěn)定。畢竟他30多歲,當太子也有多年,有一定的威信,可以這樣搞。
但是趙武靈王登基才16歲,場面相似但是卻不能這樣做。而趙武靈王的問題其實也和我們未來可能遇到的問題類似。就是一個年輕員工提拔之后,如何開展管理工作,尤其是管好老員工。
1.不過早過多表態(tài),多問問老員工、骨干,覺得好,就順勢推動讓對方執(zhí)行。
2.對老員工、骨干給面子,以交心拉攏為主。如果有問題分歧,私下溝通。
3.培養(yǎng)自己人,慢慢安插到關鍵位置,做好后備人選。
4.構建自己的消息渠道,及時了解員工動態(tài),知道了未必要動,但是不能做聾子、瞎子。
發(fā)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