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知秀網小編為大家?guī)砬鼗菸耐鯙楹芜M攻三晉巴蜀?卻放過齊國和燕國?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。
公元前337年,秦孝公嬴渠梁去世,太子駟即位,是為秦惠文王。
秦惠文王即位之初,曾經那個作為戰(zhàn)國首強的霸主魏國已經日益衰落,公元前330年,秦惠文王趁魏國在對齊國的大戰(zhàn)敗北后,派出大良造公孫衍進軍河西,全殲魏國河西駐軍,擒殺魏國上將軍龍賈。
公元前318年,秦惠文王派遣胞弟嚴君疾在函谷關迎戰(zhàn)三晉聯軍,兩軍激戰(zhàn)于修魚,史稱修魚之戰(zhàn)。在此戰(zhàn)中,秦軍大敗趙魏韓三國聯軍,打開了秦國東出爭霸的道路。
公元前316年,秦國朝堂之上爆發(fā)了一場關于秦國未來方略的爭論,秦相張儀力主執(zhí)行東出國策,攻打三晉,大將司馬錯則是提出吞并巴蜀,以此為秦國“糧倉”,又可以此為跳板攻打楚國。
秦惠文王在權衡之下,決定采納司馬錯的建議,由司馬錯掛帥,率領秦軍主力,打著支援巴國為由,進攻巴蜀兩國。在秦軍的強大攻勢下,巴蜀兩國迅速滅亡。
在穩(wěn)定了巴蜀的局勢后,秦惠文王又轉身收拾了充當“攪屎棍”的義渠,隨即派出張儀欺楚,引得楚懷王悍然發(fā)動戰(zhàn)爭,史稱“秦楚丹陽、藍田之戰(zhàn)”,在這一戰(zhàn)中,楚國遭遇慘敗,元氣大傷,秦軍攻占楚國漢中六百里土地。
至此,秦惠文王在已經對山東六國中的趙國、韓國、魏國、楚國發(fā)生過大戰(zhàn)了??墒?,為什么秦惠文王不對齊國、燕國發(fā)動進攻呢?
不對燕國發(fā)動進攻,還有燕國地處苦寒之地,實力弱小,秦國和燕國距離遙遠這些原因作解釋,秦國越過趙國攻打燕國,可謂是得不償失。
可是,為什么不對齊國發(fā)動進攻呢?
要知道,在魏國衰敗之后,齊國便取而代之,成為了戰(zhàn)國時期的霸主國,但是,秦國也是緊隨其后的,而且齊國一向富庶,秦國一旦打垮齊國,直接獲得的利益可是非??捎^的。
秦國不進攻齊國,難道只是因為兩國一東一西,距離遙遠嗎?
距離遙遠算是一個原因。
秦國地處西陲,統治核心區(qū)在現在的陜西省,而齊國的統治核心區(qū)在現在的山東省,陜西和山東中間還有個河南,而河南又基本在魏國、韓國、楚國的控制下,秦國想要攻打齊國,首先就要與韓國、魏國達成協定,既要借道韓國、魏國,又要保證這兩個國家不能在背后給秦國捅刀子,在那個戰(zhàn)火紛飛,邦無定交的時代,想要做到這點其實并不容易。
秦惠文王之所以不大舉進攻齊國,主要原因其實是秦國在早年曾對齊國有過一次挑釁,而且在那次的挑釁中,秦國慘敗,給了秦國君臣不小的陰影……
公元前325年,秦惠文王在龍門相王,相仿山東六國的做法,棄公稱王,并且對秦國軍政制度進行改革,尤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將“大良造”的權力分割出來,正式設立開府丞相,使得“大良造”徹底成為了秦國軍功爵制的一個爵位,而不再是能夠掌握朝政的官職,張儀則在此時被任命為秦國相國。
此時,楚國、齊國正在大舉進攻魏國,張儀向秦惠文王獻策——救援魏國,將魏、韓兩國綁在秦國的戰(zhàn)車之上,以秦、魏、韓之勢,伐取齊、楚兩國。
秦惠文王同意施行張儀的策略,先是出兵協助魏國打退了楚國的進攻,使得楚軍被迫轉道進攻齊國,秦惠文王見此,認為是進攻齊國的大好時機,于是便派兵借道韓國、魏國,進攻齊國。齊威王聞訊后,連忙派出上將軍匡章迎戰(zhàn)秦軍,兩軍在齊國邊境桑丘遭遇。
比起齊國在家門口作戰(zhàn),糧草、兵員補給都極為方便,秦國越過韓國、魏國進攻齊國,本就遠道而來,糧草供給不便,加上又要擔心韓國、魏國在背后捅刀子,秦惠文王只能命令前線將士虛張聲勢威脅齊軍,原地駐扎。
卻不曾想,匡章深知秦惠文王心理,多次派出士卒向秦軍投降,準備在關鍵時刻讓他們倒戈一擊。隨后,匡章主動進攻秦軍,秦軍在齊軍里應外合之下,迅速潰敗,攻打齊國的大軍幾乎全軍覆沒,史稱“桑丘之戰(zhàn)”。
秦惠文王君臣在得知消息后,君臣相顧無言,張儀連忙請來了滯留咸陽的名士陳軫,讓他前往齊國,以“西藩之臣”的身份,代表秦惠文王向齊威王謝罪,齊國與秦國的關系這才有所緩和。
在此戰(zhàn)后,魏國、韓國相繼倒向了齊國,而楚國又與齊國結為聯盟,反而是秦國被孤立了起來,齊威王趁此良機,發(fā)起了由齊國為主導的“嚙桑會盟”,秦惠文王無奈之下,只能讓秦相張儀作為特使前去會盟。在此次會盟之中,秦齊兩國達成協議,聯手施行“連橫”策略,秦惠文王只能將目光放在三晉、楚國身上。
從此之后,在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里,秦齊兩國相安無事,再也沒有兵戎相見,直到孟嘗君田文集結齊、魏、韓三國聯軍,進攻秦國函谷關,秦齊兩國才再度交兵。
發(fā)表評論